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4月2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以中英文雙語形式在線發布《中國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發展研究報告(2021)》。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知識產權繪就新藍圖、迎來新規范、實現新突破、面臨新挑戰。報告認為,智慧之治作為中國電子商務的特色實踐,也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技術打假逐漸邁向體系化,持續更新技術、優化規則,正在成為引領智慧之治的關鍵。
圖片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提供
報告稱,中國電子商務知識產權治理“法治護航、平臺治理、社會共治、智慧之治”的“四治”理念進一步完善。行政、司法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地方實踐亮點紛呈,積極推動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創新發展。平臺治理體系為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前瞻布局,2021年的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中,持續完善治理規則、聚焦完善治理體系、回應社會關切問題,依然是平臺治理的重點方向。我國電商平臺持續實行更為便捷、簡化的治理規則,更為廣泛、全面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效率,維護用戶權益與中小商家正常經營的運轉,抖音、快手等平臺多方位回應直播等新型商業模式的需求。
在社會共治的深入聯動中,政府、電商平臺、權利人、消費者等各方共享共治格局深入發展。政企合作更加順暢,第三方鑒別與“評測”新業態,成為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社會共治的新興力量與監管機構的有力民間補充。
此外,2021年,更多電商平臺多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疑似侵權商品的主動防治,且將侵權商品的風險防控覆蓋開店、商品發布、營銷活動、消費者反饋等流程與場景。
同時,報告分析,2021年,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下鄉助農、扶農,通過知識產權推動共同富裕新平臺,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通過線上渠道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
一批電商平臺積極探索知識產權運用模式,推出了一系列助力中小商家和市場主體的知識產權服務工具,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新動能。電子商務也在不斷構建本土品牌培育體系,阿里巴巴等平臺企業為原創商家提供專業化的品牌運營與保護服務,國潮、老字號、非遺等多樣中國元素在知識產權的加持下有了更新的活力。
此外,海關數據顯示,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1.98萬億元,增長15%;其中出口1.44萬億元,增長24.5%??缇畴娚膛畈l展,帶來跨境電商涉及平臺與商戶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諸多知識產權問題依然在挑戰著電子商務這個看似成熟卻仍在不斷快速演化的業態。同時,隨著電子商務賴以生存發展的持續業態創新,也為知識產權領域的監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各方主體和全球、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協力解決。報告呼吁電商行業聯合加強行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促進國際規則協調,引領技術驅動的保護體系,將現有的平臺實踐經驗細化、固化,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標準規范,引導跨境電商平臺防范知識產權風險。
據悉,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持續關注國內各類電商平臺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總結電商行業知識產權發展經驗,選取電商知識產權發展亮點,展現電商知識產權年度的發展狀況,自2019年以來,已連續三年編制發布電子商務領域知識產權報告。